海林生态文明城建设给城市添新活力
2013年2月15日 来源:牡丹江日报 赵泰
隆冬时节,行车驶入海林城区,只见入城口街道两旁,青松白雪交相辉映,放眼望去,树挂冰莹,在阳光的照射下亮亮晶晶,美不胜收。海林优,优在生态;海林美,美在山水。在推进大开发,大建设,大发展的过程中,海林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,历经数载艰苦创建,于2013年1月15日,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命名为“国家园林城市”。 彰显特色 展示绿色魅力 森林覆盖率达72%、建成区绿地率34.62%,绿化覆盖率41.1%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.3平方米……这样的数据,恐怕一般城市望尘莫及。 近年来,海林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,围绕“东北一流、龙江领先、中等规模”的城市定位,四年来海林市投入75亿元,实施“六大工程”,加速推进城市升级,完善园林城市功能。同时,坚持大投入、大绿化,创造性地启动了“春抢早、夏补苗、秋挖坑、冬进城”的绿化攻坚战,探索出了一条在高寒地区创建园林城市之路。 在提升绿化标准上,海林市突出绿化层次感,实现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有机结合,对公园、绿地、道路实行“乔、灌、花、草”立体式绿化,树木种类达到87种,打造了一批“一路一品、一园一景”的绿化景观。创造性地实施大规格苗木“起大坨、精管护”的方法,改写了中国高纬度地区冬季不能植树的历史,四年间,海林市移植大规格苗木3万余棵,成活率达98%以上,实现了“立地成景、当年成荫”。 “绿随路建,路通街绿”,近年来,海林市绿化城区主次干道21条,总里程达40公里,打造了子荣街、西河路等17条景观大道,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、达标率分别达到96%和85.7%。 生态园林 改善人居环境 “这么冷的天在户外,冷不冷,累不累?”当问到在海林市休闲广场上扭秧歌的市民白玉兰时,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使劲拍了拍胸脯高兴地说:“不但不冷不累,而且活动乐子多,心情好了,病也少了,身子骨儿比以前硬实多了。” 近年来,海林市按照每步行5分钟或500米就有一个公园或广场的标准, 建成了6个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的休闲广场(公园),新建扩建了15个公园广场、13处街角绿地。公园绿地建设是海林最大亮点,海林市舍得拿出城区黄金地段建设公园广场。 为保护绿化成果,海林市对城区道路绿化、公园广场绿化设施、城市周边退耕还林带、防护林带和植物园、街区和住宅小区绿化设施、环城山林带管护等工作签订了责任书,将任务层层细化分解,落实到部门。同时,通过竞价招标等方式,海林市大力推进设计施工、养护管理、苗木基地建设走向市场。 增绿补绿,大量植绿,引绿进城,以绿为裳,海林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自己的家园进行“绿色注册”。 林海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全民绿化攻坚战,海林市支持企事业单位、学校、人民团体采取捐助资金、冠名认养等形式,建设“爱心林”、“公仆林”、“企业林”、“政协委员林”等绿化基地。目前,全市认养绿地达70多万平方米,冠名绿地9处,每年组织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和绿化共建活动,四年参加人数累计达到25万人次。 人文融合 展现城市之韵 素有林海雪原之称的海林,常被人冠以“绿色之城”、“英雄之城”、“魅力之城”的美誉。世界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、中国雪乡、佛手山、威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极具魅力,商周时期的群力古岩画、金代江东古墓群、清朝宁古塔将军府、中东铁路建筑群遗址、杨子荣烈士陵园为海林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。 在创建园林城的进程中,海林市巧妙地将人文与生态相结合,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城市之韵。 走在海林街头,细心的人会发现,海林的绿化树种多以樟子松为主。据说,这是因为它象征奋发向上的精神,可以凸显这座英雄之城的气概。如今走在子荣街上,不仅让人感觉路更宽敞,而且还让人刚到心更沉寂而平和,一种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。 人文融合的理念不仅加速推动了园林城的创建步伐,也迎来了海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明媚春天。一批以“林海雪原、中国雪乡、威虎山、东北虎、亲水游”等旅游品牌享誉中外,林海雪原红色经典旅游线路被列为全国12条红色经典旅游线路及全国百个红色景区之一。据悉,2012年海林全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312万人次,实现旅游全口径收入5.56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40%以上;旅游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.7亿元,同比增长13%。 才情者,人心之山水:山水者,天地之才情。 海林人把握住生态这一最大的优势,致力于发展生态文明,实现了青山绿水也出生产力,生态特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。
牡丹江信息网 www.0453.com
地址:牡丹江市新宏基大厦11楼1107室
联系电话:
客服微信:9977518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