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点此查看更多内容<<   今天是2025年5月6日  

三百“儿子”一个“妈”

  牡丹江市   发布日期:2013年5月13日   来源/作者:牡丹江日报 冯琦 双击滚屏 打印本页

      俗话说,“铁打的军营,流水的兵”,可边防某部二连的战士们换了一批又一批,他们共同的亲人——刘景芬也从当初的    “刘大嫂”变成了“刘大妈”,战士们和她的那份“母子”之情却是一天比一天深。

      针线缝出的亲人

      58岁的刘景芬嫁到三岔口镇前营村已经三十多年了,在离家不足百米的地方,就是边防某部二连的军营。刚到前营村时,她每天都会听到军营里传来的军歌声,但与战士们却没有什么“交集”。当时的她只知道:“有战士驻扎的地方,就会很安宁。”

      一天,一个小战士来到刘景芬家,说是训练时把衣服刮坏了,向她借些针线缝补。她二话没说,立即答应了下来。小战士来还针线时,她意外地发现缝过的衣服处纠结在了一起,线头也露在外面,她便重新缝补了一遍。临走,她又嘱咐小战士:“以后衣服坏了或开线了,就拿过来,我帮你们缝,千万别客气。”

      从那以后,战士们的衣服破了,都会来找刘景芬。久而久之,军营里都知道她不仅针线活做得好,人也很热心,谁遇到了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。渐渐地,她与战士们融成了一片,并经常主动到连队里帮战士们缝补衣物、唠家常,家里包了饺子,同样会给战士们送去,战士们也会以军歌回报着送来的美味。就这样,她与战士之间的“亲情”与日俱增。

      “我就是他们的妈妈”

      每年的除夕,连队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刘景芬包的饺子;每个建军节,也都有刘大妈的“段子”,每当有战士想家,她就会化成“母亲”的身影……

      二连的官兵走了一批又来一批,刘景芬每次都会很快走进新战士的心中。“孩子们出门在外不容易,我就是他们的妈妈。”连队里的很多战士都亲切地称呼她“妈妈”。而“妈妈”有了困难,“儿子”们也会争先恐后地来帮忙。去年秋天,听说刘大妈家扒玉米的人手不够,战士们都跑过来帮忙,刘景芬准备的30多副手套愣是没够分,不到一个下午,玉米就全扒完了。看着有战士手上磨出了泡,她很是心疼,有战士撒娇地说:“妈,你给我们包饺子吃吧,吃了饺子泡就消了!”

      每年除夕,刘大妈家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,天南地北的“兵儿子”们,都会操着不同的口音,第一时间送来最真诚的祝福。

      一张照片一个故事

      刘景芬有两个女儿,却牵肠挂肚着300多个“兵儿子”。记者在她家里看到了3大本相册,里面珍藏着的照片,都是她心爱“儿子”的。

     “这个叫郭彦军,在部队时候数他最淘气,衣服不是这儿坏,就是那儿露,每次给战士们缝补衣服都少不了他的。”刘大妈指着相册里的一张老照片笑着说。“这个小伙子叫孙秋更,老家是山东的,我认识他的时候,他刚考军校落了榜,整个人跟丢个魂似的。为了安慰他,我可没少给他吃“小灶”。这孩子懂事好学,后来考到佳木斯当军官去了。”说起照片里的优秀“儿子”,刘大妈言语间流露出骄傲,“这个帅气的小伙叫黄严顺,他在这当了12年的兵,和我也最亲,结婚时吃的饺子都是我给他包的,现在开了家公司,生意特别好,媳妇坐月子也是我去照顾的……”

      相册中,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,每一位“儿子”在刘大妈的心中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。从翻开相册那一刻,刘大妈的脸上就一直洋溢着幸福的微笑。


  返回首页 阅读1212次

Copyright © 2003-2025 牡丹江众点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地址:牡丹江市平安街解放路新宏基大厦11楼1107室,电话:

黑ICP备16006007号 牡公网安备2310000200054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