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背起小药箱与村医一同出诊 体验村医行医路
在兴隆镇岭东村,提起61岁的老村医邢玉琴,村民们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。3月29日,记者来到岭东村,跟随邢玉琴一起出诊,亲身体验到了一名村医的行医路。 艰难的行医路 上午9时,村卫生所里,邢玉琴正在给村民打点滴。她向女儿交待了后续的换药拔针工作后,便把听筒、针管等诊疗器材收拾进药箱,换上雨靴踏上了去往患病村民家的路。 邢玉琴说,村里有几名患病的村民年纪较大,行走不太方便,所以必须定时进行检查、治疗。我们去的第一站是87岁的王玉华大娘家,因为她家距离卫生所最近。虽然到大娘家的路相对近些,但村里的路大多是斜坡路,加上开春冰雪融化,走起来还是相当费劲。 “这已经好多了,这是村里去年刚修的路,若在以前,路上全是泥水。”看着记者趔趔趄趄的样子,邢玉琴开玩笑地说:“过去在岭东村有句老话,可以没有耕地的牛,不能没有行走的靴。” 路上,邢玉琴时常会停下脚步按按腿,歇口气儿。村民告诉记者,邢大夫患有比较严重的腿病,走这么远的路挨家治病,真是难为她了。 村民的“健康档案” 岭东村共有117户村民。多年来,村里换过多名村医,但因条件艰苦,都选择了离开,只有邢玉琴留了下来。 给王大娘打完针,邢玉琴又顺便为老人家的每个成员量了血压。临走时还不停叮嘱:“大娘上次血糖有点高,抽空再去卫生所测测血糖,放心,不用花钱的!” 在李大爷家,老人感慨地说:“邢大夫可了不起了,她对所有村民的身体状况都了如指掌,哪家老人血压高,哪个村民有心脏病,哪家的孩子啥体质,都装在她的脑子里。” 真心换来的信任 离开李大爷家,已经是中午11时30分了,可邢玉琴丝毫没有要结束的意思,“农村人不舍得花钱,有了病就扛着,如果我不主动上门给看,他们就一直拖着,小王得这病就是拖的。”记者只好跟随她,来到了患有晚期尿毒症的王大姐家。 看着村里几位“病号”也在,邢玉琴帮王大姐换药打针后,又给这几位村民看起了病。王大姐告诉记者:“检查出来时病情就很严重了,医院大夫让住院,可医院的费用太高,而村里邢大夫也能治,给开的药还便宜,我也放心让她治。”自从王大姐查出病情后,邢玉琴每天都坚持去家里点滴,还免费帮助把透析用的冲管消毒。 直到12时30分,邢玉琴才回到卫生所,匆匆吃过午饭,又背起了药箱,向其他村民家走去…… 【记者感悟】记者的体验只有半天时间,邢玉琴的行医路却还在继续。记者了解到,邢玉琴一直住在村卫生所里,而这间房子也是她向村委会借的。在邢玉琴的眼里,艰苦的条件,微薄的收入,都不能阻止她留在这个贫瘠的乡村。她告诉记者,能让她如此坚持的,就是村民们“你要走了,就没人给我们看病了”这句话,为了这句话,她愿意守护村民一辈子。
Copyright © 2003-2025 牡丹江众点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地址:牡丹江市平安街解放路新宏基大厦11楼1107室,电话:
黑ICP备16006007号 牡公网安备2310000200054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