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态产业赋予县域经济未来发展之路
木材加工废弃物培育出了黑木耳,农民、林业职工开始了林下种地养鸡的甜美生活,农副产品生产、加工基地变成了旅游胜地……近几年,东宁县在脚下这片大自然赋予的黑土地上,倡导退耕还林,大力发展黑木耳、葡萄、大榛子等生态产业,逐步走出了一条“靠山、育山、护山、吃山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,实现了十八大提出的绿色发展、循环发展、低碳发展。 东宁县域内地形地貌为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,耕地面积100万亩,80%为坡耕地。过去农民和林业工人为了增收,砍伐森林、开垦超坡耕地等现象时有发生,致使森林面积减少,不仅造成了区域性水土流失,农民增收致富也受到制约。从本世纪初,该县就不断探索既能保护好生态、黑土地,又能使农民致富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,从2002年开始,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、侵蚀沟治理、插柳护岸三大工程,通过生态建设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30平方公里,使森林覆盖率提升到了85.2%,名列全省第一位,生态建设初见成效。 为了摆脱“靠山吃山”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,东宁开始研究向生态要效益、要收入,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,大力发展自己的生态产业。利用木材加工和森林抚育的废弃物作原料人工袋栽木耳,产量突破15亿袋,农民年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,成为全省人均收入最高县;红松坚果林、大榛子、葡萄、药材等林下产业已发展到34万亩,亩效益创收2000至8000元,为当地农民和林业工人创造了多种增收渠道;观看黑木耳生产过程、品东宁红酒、逛欧式葡萄酒庄园,走入原始森里领略大自然风光,生态产业文化旅游拉动农民增收1万元。 通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,东宁县生态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“以山、以水、以田”为基础的县域经济发展框架日渐明晰。在今后的一段时间,该县将按照“近、中、远”生态产业规划,继续大力发展林下、林果经济,深入实施退耕还林、地产林改造,近期发展林下养鸡养牛、栽培蘑菇、种植蕨菜、山野菜等;中期发展大榛子、葡萄、苹果梨等水果;远期发展红松坚果林和红豆杉,计划5年内整个生态产业将发展到50万亩,农民和林业工人人均收入再增加2万元。
Copyright © 2003-2025 牡丹江众点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地址:牡丹江市平安街解放路新宏基大厦11楼1107室,电话:
黑ICP备16006007号 牡公网安备23100002000543号